查看原文
其他

《人民检察》2022年第5期要目

人民检察杂志 人民检察杂志 2023-03-25

目 录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检察实践

刑事诉讼中检察官客观公正立场的实践展开

朱 玉

落实中央《意见》

推动新时代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做优刑事检察工作的路径选择

龚培华

法学专论

少捕慎诉慎押的实践检视与发展完善

卞建林 钱 程

重要互联网平台个人信息保护合规体系研究

——以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五十八条为视角

王文华 姚津笙

公益诉讼专门立法研究专题

公益诉讼专门立法必要性刍议

巩 固

推动构建中国特色检察公益诉讼法律制度

王周户 黄世伟

个人信息保护行政公益诉讼的规范建构

余凌云 郑志行

检察聚焦

检察大数据赋能法律监督三人谈

刘品新 翁跃强 李小东

权威解读

《人民检察院办理认罪认罚案件开展量刑建议工作的指导意见》的理解与适用

罗庆东 刘 辰

观察与思考

违法所得没收程序证据审查相关问题探讨

——以涉外追逃追赃案件为视角

韩晓峰等

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完善进路

高维俭 彭宇轩

司法改革探索

认罪认罚轻罪案件不起诉裁量权之行使

周慧娟等

争 鸣

洗钱犯罪定罪量刑问题辨析

李菲菲  赖俊斌

域外法治

美国检察官对涉案企业合规有效性的评估与考量

李 勇

观点撷要

刑事诉讼“线上模式”的规范及保障

张 弛  齐 钦

侵犯著作权犯罪处置的未来面向

王秀华 王奥琪

以“四合一”构建港航检察履职体系

周耀凤 潘申明

涉第三方支付侵财犯罪认定分析

陈卫民  唐 慧  徐 旭

启 事

2022年度《人民检察》重点选题参考

“全国检察机关案件管理理论与实务研究”征文启事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检察实践


刑事诉讼中检察官客观公正立场的实践展开

摘 要:检察官客观公正立场,即检察官超越当事人角色,客观公正地执行职务的伦理要求和法律责任。检察官恪守客观公正立场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检察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也对检察官恪守客观公正立场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实践中,我国检察官恪守客观公正立场的实施效果尚不理想。为更好保障检察官恪守客观公正立场,应当培育检察官恪守客观公正立场的理念,完善相关诉讼制度,强化对辩护权的程序保障,完善诉讼关照义务,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以期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关键词:检察官 客观公正立场 理性中立 实体正义 正当程序

作者简介:朱玉,甘肃省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

本文系2020年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检察官客观公正立场之理论与实践》(GJ2020C01)的阶段性成果。


落实中央《意见》推动新时代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做优刑事检察工作的路径选择

摘 要:新时代做优刑事检察工作包括做优办案、配合、制约和监督,四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需要结合审查逮捕、审查起诉、诉讼监督等刑事检察核心职能予以落实。既要抓好逮捕全面化审查,实现捕前介入、捕中审查、捕后延伸一体化;又要深化起诉类型化审查,构建个性化、标准化规范指引,对不同类型案件进行差异化、专业化审查;还要实现监督全流程开展,优化监督方式,强化前端监督,深化接续监督。刑事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各项检察职能全面协调充分发展,应当树立全局观念、融合思维,与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发展同向前行。

关键词:做优刑事检察 全面化审查 起诉类型化 监督全流程 融合发展

作者简介:龚培华,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一级高级检察官,全国检察业务专家。


法学专论


少捕慎诉慎押的实践检视与发展完善

摘 要:少捕慎诉慎押是新时代一项重要的刑事司法政策,具有保障人权、修复社会关系、节约司法资源等多项价值功能。为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检察机关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专项活动、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试点等多项工作。实践中检察机关强化羁押必要性审查,审慎评估社会危险性;充分运用检察听证方式,加强案件释法说理;积极应用科技手段,提升非羁押措施适用性;扩大不起诉适用范围,探索涉案企业合规不起诉制度,取得较好成效。为进一步发展完善少捕慎诉慎押,应当积极转变检察机关办案理念与办案方式,调整检察机关考核与责任机制,并在刑事诉讼制度完善过程中对逮捕羁押措施、刑事不起诉等重要制度进行系统完善。

关键词:少捕慎诉慎押 逮捕 羁押 羁押必要性审查 不起诉

作者简介:卞建林,深圳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会长;钱 程,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重要互联网平台个人信息保护合规体系研究

——以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五十八条为视角

摘 要: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五十八条首次明确规定了重要互联网平台的特别保护义务,但由于暂时缺乏配套实施规范等原因,重要互联网平台客观上面临着较高的个人信息保护合规风险。重要互联网平台要对自身是否落入该条规定的义务主体范围进行判断,如果符合这一范围,则要通过落实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制度层面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要求,增强平台规则的公开、公平、公正性,强化平台内部治理,发布专项社会责任报告接受社会监督等方式,优化自身个人信息保护合规体系。

关键词:重要互联网平台 个人信息保护 合规体系 特别义务

作者简介:王文华,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子商务与网络犯罪研究中心主任;姚津笙,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助理。

本文系2021年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一般课题《网络平台合规体系研究》(GJ2021C31)的研究成果。


公益诉讼专门立法研究专题


公益诉讼专门立法必要性刍议

摘 要:公益诉讼是指向宽泛的全方位制度创新,需要适合自己的专门立法。作为对行政监管不足的司法补充,相关规则须由法律明确规定,并衔接相关监管立法。我国公益诉讼立法不足,制约该制度的深入发展,应制定一部综合、基本、系统、全面的公益诉讼法,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关键词:公益诉讼 专门立法 传统诉讼 法定

作者简介:巩固,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员、长聘副教授。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资源国家所有权与生态环境监管权关系研究》(19BFX172)的阶段性成果。


推动构建中国特色检察公益诉讼法律制度

摘 要:公益诉讼自2015年试点开展以来,以检察机关作为公益诉讼主体,凸显了中国特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利益范围逐步扩大,公益诉讼制度面临案件范围狭窄、检察机关诉讼地位模糊等问题。基于我国公益诉讼制度的发展现状,以及我国国情与司法实践的具体考量,推动构建专门的公益诉讼立法体系,是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公益诉讼法律制度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检察公益诉讼 中国特色 以人民为中心 立法体系化

作者简介:王周户,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纪检监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世伟,作者单位为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纪检监察)学院。


个人信息保护行政公益诉讼的规范建构

摘 要:在个人信息的处理中,部分行政机关体现为双重身份:个人信息处理者和在职责范围内相应个人信息处理者的监管者。为了确保行政机关依法履行法定职责,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了内部法律责任,但没有就行政公益诉讼作出单独规范。当行政机关作为监管者时,行政机关可能存在不履行、不完全履行职责的情形,个人难以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公益诉讼具备的预防性特征可以弥补主观诉讼的缺陷,因此有必要引入行政公益诉讼。公益诉讼单独立法,有助于理顺公益诉讼作为客观诉讼的制度逻辑,有效填补个人信息等领域的单行法存在的漏洞。在个人信息保护领域引入行政公益诉讼后,有必要就线索发现、检察建议制度作出专门规定。

关键词:个人信息保护 行政公益诉讼 客观诉讼 救济机制

作者简介:余凌云,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志行,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大数据、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公安法治建设研究》(19ZDA165)的阶段性成果。


观察与思考


违法所得没收程序证据审查相关问题探讨

——以涉外追逃追赃案件为视角

摘 要:证据是整个刑事诉讼活动的基石,证据证明力达到何种程度是证据审查的关键。对于违法所得没收程序而言,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在案等因素制约,案件缺少的证据较多,财产也多分布在境外,没收裁定作出后,还需通过国际刑事司法协助途径向违法所得所在国请求协助承认和执行裁定,接受所在国的全面审查。为实现对腐败分子的有效震慑,保障国家司法公信的实现,应更加严格审查此类案件的证据,确保案件质量。

关键词:财产违法性 涉外追逃追赃 证据审查

作者简介:课题组成员为韩晓峰、高锋志、王萌、南晨阳;作者单位为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三检察厅。

本文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缺席审判与违法所得没收程序适用研究》(GJ2019C31)的阶段性成果。


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完善进路

摘 要:强制报告制度的创设,契合理性推演逻辑,符合未成年人保护的社会价值观念,亦是化解侵害未成年人案件查处难题的良药。强制报告制度的理论逻辑为国家亲权理念下公权力对私权利义务关系的干预。现行强制报告制度尚存制度规范体系内部矛盾、制度模糊性较强、制度实践效用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基于强制报告制度积极倾向与消极倾向理性调和而产生的有序性、明确性、精准性等应然属性,为我国强制报告制度的完善提供了路径指引。

关键词:强制报告 制度 理论逻辑 干预 完善

作者简介:高维俭,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少年法学研究中心主任;彭宇轩,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少年法学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本文系2021年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重点课题《侵害未成年人强制报告制度研究》(GJ2021B18)的阶段性成果,西南政法大学少年法学研究中心与四川省邻水县人民检察院横向研究课题《侵害未成年人强制报告制度研究》的研究成果。


司法改革探索


认罪认罚轻罪案件不起诉裁量权之行使

摘 要:轻罪案件占据主导的司法实际对刑事诉讼发展提出要求。为适应刑事案件轻重分离、快慢分道的现实需要,国家推进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在认罪认罚的轻罪案件领域探索不起诉裁量权的扩张适用,以期更快更好实现司法公平正义。目前,权力运行过程中存在不起诉决定审批的耗时较长、程序繁琐等问题,应当在更新司法办案理念的前提下,发挥科技元素的助力作用,并同步健全完善不起诉裁量权行使保障机制、刑事司法与行政执法衔接机制、权力行使内外监督机制,从而为司法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认罪认罚 轻罪 不起诉

作者简介:课题组成员为周慧娟,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吴宏耀,中国政法大学国家法律援助研究院院长、教授;赵天红,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孙道萃,中国政法大学国家法律援助研究院副教授、学术部主任;刘梅珍,无锡市梁溪区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部主任;蔡苏华,无锡市梁溪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助理。

本文系2021年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应用理论研究课题《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与刑事诉讼转型发展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域外法治


美国检察官对涉案企业合规有效性的评估与考量

摘 要:如何评估企业合规的有效性,可谓世界难题,检察官是首先要直面这个难题的人。美国检察官评估企业合规有效性标准,从1991年《组织量刑指南》确立的“七要素”标准及其多次修订,到2017年《企业合规计划评估指南》确立的“三要素”标准及其多次修订,经历了从形式到实质、从抽象到具体、从注重技术指标到强调实际发挥作用并融入企业文化的过程。我国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可以在借鉴的基础上,建立以企业文化为核心的合规评价体系。

关键词:企业合规 合规计划 有效性 企业文化

作者简介:李勇,东南大学反腐败法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本文系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数字经济的刑事安全风险防范体系建构研究》(21&ZD209)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徐贺

关于我们

《人民检察》创刊于1956年6月,是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机关刊,全国百种重点期刊,以“交流经验,指导业务”为办刊宗旨。它关注检察改革,探索法学新知,交流工作经验,解析司法疑难,为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贡献力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